敲木鼓的民族是什么民族?

226 2023-10-26 10:37

一、敲木鼓的民族是什么民族?

敲木鼓的民族--佤族佤族源于古代的百濮族群,是云南省境内的世居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广大地区。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中、缅、泰等国均有分布。历史上,侗族曾发生过自北向南的迁徒。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沧源和西盟等县,约有38.30万人。直至20世纪50年代,侗族的农业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主要种植荞子、旱谷、玉米、小红米等农作物。侗族的宗教是自然崇磨键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三位一体的原始宗教。佰族崇拜水牛、虎豹、燕子等动物。佤族木鼓--从祭坛走向乐坛:在佤族宗教祭祀中,木鼓是通神之器,是最神圣的祭器。佤族每个氏族均有放置木鼓的木鼓房,内置一公一母两个木鼓,由于佤族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所以无论祭祀或氏族械斗都要敲木鼓。木鼓成为佤族宗教社会活动的中心。今日,木鼓已成为侗族心目中的吉祥物。源于木鼓而产生的木鼓舞,以木鼓和大铓锣为主要伴奏乐器,鼓声、铓锣声、歌声、吼声相互交融,一女子立于木鼓上翩翩起舞,木鼓舞以擂鼓、握拳、跺脚和甩发为主要动作,纳伍缓急相济,怒悲相交,忧喜相衬,男女群起伴着鼓声哼吼狂舞,舞步亢奋,奔放粗犷。今天,木鼓舞已是佤族人引以自豪的木鼓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每逢喜庆的日子里,人们总要跳起木鼓舞,抒发心中的喜悦,木鼓已成为佤族人勤劳、勇敢、团结奋进和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梳头--佤族青年男女的婚恋习俗:佤族男子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便开始了串姑娘。串姑娘的场所是女方家中。沧源佤族男女青年双方谈熟以后,小伙子就拍着自己的头请姑娘给他梳头。若姑娘是一个人,小伙子是几个人,姑娘就轮谎给几个小伙子梳头。梳头一般在的屋檐下,一人坐一只蔑凳,彼此窃窃私语。梳头期间,小伙子送给姑娘的信物,一般是一把梳子、一条毛巾或银镯、耳环、戒瞎茄巧指。

那是爱跳舞的佤族人民!

佤族

佤族

二、苗族是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的民族乐器,源远流长,源远流长,中国竹材种类繁多,不完全统计,约空物有一百多种乐器是实用的,不仅在一些竟然是生产工具或生活有了,人们用它们来传递某些生活信息,那么苗族传统乐器中的什么呢?本期苗族文化为您解读!

苗斗厅液族传统乐器有哪些管乐器:芦笙、芒管、夜潇、潇姐、长笛、唢呐等。弦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勺、月琴等。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古代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必备的乐器。芦笙是苗族传统的芦管乐器,广泛流传于苗族地区。芦笙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在表演和演奏中融合了词、歌、舞,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朴素。芒管是苗、侗、水、瑶等民族的单簧齐唱乐器,又称地管、芒管、芦笙管。苗语称郭东、东郭目,意为管管芦笙。侗语称土布、东帝,意为大竹筒。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省。

夜啸,苗族称“辽”,是苗族独有的单簧气唱乐器。它由无缝细竹管制成,管长约50厘米,外径约11毫米,内径约7毫米,管子下端开有4个音孔,上端是一个吹嘴,垂直吹气。笛头正面有一长方形开口,用以盛放芦苇,一般由细竹或芦片制成。吹嘴的背面有一个半圆形的凹口。演奏时气流从弧隙进入管内,振动簧片和发音。在制作夜宵时,竹子的长度和直径不同,因此可以分为高、中、低音。但由于笛子很小,只能轻轻吹奏,吹出两个八度。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伏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葫芦丝,笛子,唢呐,田螺笛,树皮拉管,这几个都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亩者苗族人笑枝民善于载歌载舞,他们对于乐器的研究也是迅升薯非常到位的,这些乐器发出来的声音以及旋律都是特别好听的。

二胡,月琴,木鼓虚哪态,唢呐,长笛,夜潇,这些都是苗族的传统乐器,并且是有独特的韵差源味,如果有苗族人表缓信演出来,是十分不错的。

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 ,铜鼓 。

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古瓢琴,这都是苗族的传统乐器,音色很特别,苗族人会经常唱山歌。

三、苗族的乐器有哪些

苗族的乐器通常有芦笙、唢呐、箫笛、胡琴、月琴等。

1、芦笙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

2、唢呐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

3、箫笛

玉屏箫笛用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出产的竹子制成,遂因此而得名。玉屏箫笛游顷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以音色清越优美、雕刻精岁基致而著称,它是玉屏当地侗、汉、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工艺价值。

4、胡琴

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以弓弦磨擦琴弦,使之振动以发出声音的拉弦乐器,有传统的二胡(又称南胡)、板胡、京胡、粤胡、四胡、坠胡、椰胡,以及近现代配合民族乐团的出现所改良发展出的高胡、中胡、革胡等分类。

5、月琴

月琴,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神雀陆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面板和背板桐木制。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母子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誉态,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握大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制作。其尺寸通常以杆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为准,故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即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的说法。如今的唢呐碗,已大部分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夜箫、姊妹箫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之别。五音孔夜箫有簧,音质柔和纤细,柔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吹奏的乐器。横笛也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七音孔之分。无簧,音质清脆响亮,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媒介物。

弦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 “ 古瓢琴 ” 、二胡、月琴等几种。

“ 古瓢琴 ” 流行于丹庆皮源寨县排调镇一带,是民间古老的乐器,状如半边葫芦瓢,故称 “ 古瓢琴 ” 。该琴将一泡桐木削成半边葫芦状,挖空后另削一块薄木板盖住,着两根牛筋弦,安一码头,弓为马尾丝或棕丝,一般为二至四弦,用左手按弦,右手推弓,音质流雄浑厚,为男女青年对歌时伴奏或跳舞用。

此外,还有二胡,月琴等,多用于对歌伴奏用。

打击乐器

苗族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铜鼓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形状不仅苗族各地相同且与其他民族相同,黔东南苗族铜鼓属麻江型,直径最大的约有 100cm 左右,一般为 50—— 60cm 。铜鼓制作精细,鼓面为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形,边缘刻有蛙、龟、牛、马等主体装饰,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丰富多彩。打击时,常以小木桶于鼓背助音,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

木鼓:各地式样不同,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尺许,小的只有四五寸,长约五尺,短约一尺,将树干挖空后两头蒙以牛皮而成,作为祖先的象征,无故不能乱动。

此外,皮鼓、手鼓、腰鼓等乐器经苗族千百年来的兼收并蓄和改造,已成为苗族人民的民族乐器之一。

板凳: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 20 厘米 左右,宽约 15 厘米 。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管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的铜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闭稿做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两支音阶相差两个八度的大芦笙和小芦笙组成的母子芦笙;一类是由一对音质、音量、音阶完全一致的芦笙组成的对芦笙(也称为齐奏芦笙);一类是由高中、低音阶相差各一个八度的三支芦笙和九至十五支莽筒组成的莽筒芦笙。套芦笙有两种,一种由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四支四个八度芦笙组成,长短不一,长的有丈余,短的有尺许。高音芦笙有六音,中音芦笙有三音,低音芦笙有二音,倍低音芦笙只有一个和弦伴奏音;一种由特高芦笙、高音、中音、低音、倍低音六支芦笙组成。芒筒树干挖空或楠竹做成筒,内装一根带有簧片的竹管;使用时吹奏竹管,靠筒内的共鸣和音伴奏,声音低沉宏亮,雄沉深厚。一支莽筒只有一个音,不用它独立吹奏曲调,只能起到为芦笙伴奏的作用。

萧筒:一种吹奏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以及云南、贵州省的苗、彝、瑶族地区。用小竹制成,全长 30— 40 厘米 ,竹管上开有 5 到 7 个按音孔,吹口部分有所不同。瑶族萧筒顶端和后方开一出音孔。彝族和苗族的相似,是在萧筒的顶端堵一木塞;在木塞的后部开一出音孔。声色轻柔,用于日常娱乐生活。

芒筒:亦称 “ 芦笙筒 ” 。也有写作 “ 莽筒 ” 的。是流行于贵州、广西的苗族、侗族地区的吹奏乐器。在一根细竹管靠下端五分之二处安上一个簧片,然后将此簧管放入大竹筒中,做为它的共鸣筒。芒筒大的有 200 厘米 左右,小的有 40 厘米 左右。音色低沉雄浑,作低音配合芦笙齐奏。

唢呐普遍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各地,样式与汉族相同,有的地区配有大号,有五孔、六孔和八孔几种,一般有成套曲调,旋律很强。

苗族大唢呐:苗族竖吹双簧乐器。外形和汉族地区的唢呐相同,但形体硕大,音色低沉浑厚,常用于民间吹打合奏,是很有特色的低音乐器。流行于四川筠连、洪县和云南威信、彝良等苗族聚居地区。

相传 200 多年前的清代,戏曲艺人将流行于南方的小唢呐三吱子改成了中音唢呐二节子,后来又把各部位的尺寸按比例放大,才逐步发展成为现在苗族人民喜爱的大唢呐。

演奏大唢呐时,因管体较长,上轻下重,需要坐势吹奏。奏者将左腿搭在右腿上,把唢呐碗靠在左腿上。大唢呐的音域由 bB ~ B1 ,有两个八度。演奏形式分为单吹和群吹(多人一起吹奏)两种,常用于婚丧喜庆活动。每当苗家红白喜事或修盖房舍之际,民间艺人便敲锣打鼓、登门吹奏。唢呐曲调租犷、质朴,最适于表现深沉、稳健的旋律。

大唢呐由哨子、尖子、子杆和碗四部分构成,通体木制,全长约 120 厘米 。轿衡

唢呐哨用野麦子(又称油麦子)的麦杆,它的采摘和制作很有敬改讲究,必须在野麦子含苞时进行采摘,麦杆需蒸露处理,即白天用热气蒸一次,晚上放在露天地上让露水淋一夜,但不能受雨淋。经蒸露九次后再修剪加工,方可使用。

尖子起着连接哨子和子杆的作用。予杆即唢呐杆,用当地出产的一种空心木棍制作,杆身上开有 8 个(正 7 背 1 )圆形音孔,自下而上称为第一至第八孔。第一孔(即底孔)至杆身底端的距离与第八孔(即背孔)至杆身顶端的距离相同。

唢呐碗较大,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木质较硬的山棘子树干制作。其尺寸通常以杆底端至第四孔的高度为准,故在苗族民间艺人中流传着掩三个半眼(即把子杆放进唢呐碗里,正好看到第四孔的半个眼)的说法。如今的唢呐碗,已大部分在碗口处加上了一圈薄铜片,既增大了音响共鸣,又使音色更加深厚。

夜箫、姊妹箫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之别。五音孔夜箫有簧,音质柔和纤细,柔情,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吹奏的乐器。横笛也是地区性乐器,有五音孔和六音孔,七音孔之分。无簧,音质清脆响亮,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感情的媒介物。

弦乐乐器

黔东南苗族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 “ 古瓢琴 ” 、二胡、月琴等几种。

“ 古瓢琴 ” 流行于丹寨县排调镇一带,是民间古老的乐器,状如半边葫芦瓢,故称 “ 古瓢琴 ” 。该琴将一泡桐木削成半边葫芦状,挖空后另削一块薄木板盖住,着两根牛筋弦,安一码头,弓为马尾丝或棕丝,一般为二至四弦,用左手按弦,右手推弓,音质流雄浑厚,为男女青年对歌时伴奏或跳舞用。

此外,还有二胡,月琴等,多用于对歌伴奏用。

打击乐器

苗族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铜鼓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一种民间乐器,已有上千年历史,其形状不仅苗族各地相同且与其他民族相同,黔东南苗族铜鼓属麻江型,直径最大的约有 100cm 左右,一般为 50—— 60cm 。铜鼓制作精细,鼓面为浮雕图案,中心为日光形,边缘刻有蛙、龟、牛、马等主体装饰,鼓身全部有花纹围绕,丰富多彩。打击时,常以小木桶于鼓背助音,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

木鼓:各地式样不同,大小不等,大的直径有尺许,小的只有四五寸,长约五尺,短约一尺,将树干挖空后两头蒙以牛皮而成,作为祖先的象征,无故不能乱动。

此外,皮鼓、手鼓、腰鼓等乐器经苗族千百年来的兼收并蓄和改造,已成为苗族人民的民族乐器之一。

板凳:流行于贵州苗族地区的打击乐器。板凳用坚硬的木料做成,长 20 厘米 左右,宽约 15 厘米 。演奏时,左右手各持一个,互相碰发出声音,音色清脆、响亮。

苗族乐器有管乐乐器、弦乐乐器、打击乐器。

管乐乐器:有芦笙、芒筒、夜箫、姊妹箫、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多为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前指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常用的一种簧管吹奏的民间多声部音乐乐器,由六根长短不一,内装大小不同厅悔销的铜扮游簧片的竹管开有音孔,吹奏时只需按其音孔就可产生不同音响效果,形成和音、和弦。

从吹奏形式来看,芦笙可分为四类:一类为排芦笙(也称为套芦笙);一类是由

管乐乐器:有芦笙灶源、芒筒、夜基旦箫、姊妹箫、搏辩扰笛、唢呐等。

弦乐乐器:二胡、古瓢琴、月琴等。

打击乐器:有铜鼓、木鼓和皮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
下一篇: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有哪些呢?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