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卖盲盒犯法吗?

红月网 2023-01-28 11:36 编辑:admin 286阅读

一、售卖盲盒犯法吗?

售卖盲盒不犯法的。现在很多的购物平台的商店,或者一些直接都有盲盒售卖。所卖的盲盒,像是手机,手表,珠宝玉石,衣服包包等等。各式各样的都有,毫无疑问这种新的营销策略非常成功,抓住了客户想捡漏,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的心里。所以这个明码标价,自然是不违法的。因而售卖盲盒也就不犯法的。

近两年“盲盒经济”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玩具类盲盒到近期兴起的机票盲盒,特有的随机性让其受到不少消费者青睐。一时间,似乎万物皆可盲盒,这个应该不违法吧,我原来从网上或者路边买盲盒也有过里边有五块钱现金或者十块二十的时候,这有啥违法的,只要钱是真的!城管让你摆摊就成了!

盲盒本身不是一种商品,只能算作包装的一种方式。如果盲盒中的物品是属于不能流通的违禁品,那么买卖行为涉嫌违法。还有如果卖的过程中如果通过虚构事实,欺骗买家的话就涉嫌诈骗了。

二、商场扭蛋盲盒是真的吗

一般来讲,是真的。

况且盲盒就是具有随机属性,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而且从纯市场的角度看,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商业模式,买卖双方自由交易,并无不妥。

不过盲盒的流传程度并不高,只是小圈子范围,另外国内玩友的消费习惯和日本玩家有很大不同,大多喜欢整盒一套购买(一整盒包括全部盲盒款式)或者直接选定自己喜欢的款式,而不是享受拆盒带来的小惊喜感。

三、大兴绿地缤纷城有没有卖盲盒的?

貌似有,上次我一个朋友说到绿地看电影,先到,她去买盲盒。

四、大家一般都是从哪里知道的盲盒购买规则啊?

一般常规的直接买就好了,没什么特别的规则。但像那些限时和限量款的购买规则,我基本都是在官方公众号推送的消息里知道的。

五、如何看待盲盒消费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从五个方面,分别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与炫耀性消费,体验经济,锚定效应,可得性启发与翻本效应来进行解释。

1、从众心理:这是一种普遍的大众心理,笔者在这里也不做多解释,如果说从众心理是深层次的原因,那么这时代的明星经济与网红经济便是引发消费者从众的导火线。商家通过与明星或网红合作并发出拆盲盒的视频,掀起全网玩盲盒的热潮。

2、攀比心理与炫耀性消费:伍德沃斯在消费者行为学中解释,消费购买行为的发生的内在原因包括求实、求新、求美、求名、求廉、求便、从众、好癖等动机,这告诉我们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动机并非都来自商品的本身价值,同时也取决于商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价值,这两者构成消费者衡量是否购买该项物品的标准。以华为手机为例,消费者买华为,不仅仅是买一部实用性的手机,而是买华为的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作为自己爱国的体现,这是华为手机给消费者带来的附加价值。从众心理让盲盒从小众经济走进了大众经济范围,从而形成了盲盒对于消费者自身的附加价值,拥有盲盒便是消费者个人财富,生活方式、地位或是其他方面的象征,攀比心理和炫耀性消费便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3、体验经济:随着消费升级,当今的消费者已经不满足于低层次的物质消费,偏向于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而盲盒能让消费者获得这种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让消费者在自我实现中获得快乐,反复购买盲盒,便能反复获得快乐,这便是促使消费者持续购买盲盒等原因了。

4、锚定效应:盲盒的定价仅相当于一杯咖啡的价格,这貌似是个不错的价格,消费者对于价格的锚定使其认定盲盒的价格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若是抽中隐藏款,还能大赚,这就从心理上把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从而引发购买。

5、可得性启发于翻本效应:商家安排了大量网红在网上发布拆盲盒获得隐藏款的视频,这引起消费者的认知偏差,以为隐藏款很容易获得,这便是可得性启发;而翻本效应,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赌徒效应,因为前期买了大量的盲盒,却一直没有获得隐藏款,虽然已经付出了大量的沉默成本,但是消费者存在侥幸心理: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再多一点也无所谓,说不定就有了呢,再加上可得性启发的影响,自然就停不下来了。

下一篇:无牙盲盒在哪买便宜
上一篇:文具店为什么那么贵,一个盲盒大几十上百